“听说又缺九因子,大家说说各自情况!”“九因子缺货了?求验证。” 从11月中旬以来,类似信息在血友病病人的QQ群里频现。俗称为“九因子”的凝血酶原复合物是乙型血友病病人的“救命药”。此后,在卫生部协调下,有关生产企业紧急向市场投放近万支“九因子”。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原材料血浆的常年不足和国内生产技术落后是近年来屡次发生“八因子”、“九因子”告急的主要原因。
利益纠结中的进场与离场
“八因子”、“九因子”的生产原料血浆主要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开设的单采血浆站采集。这与无偿献血由公益性的血站负责采集不同,属于市场行为。浆站将采到的人血经离心机分离,取走血浆,并把红细胞回输给卖浆者,而血浆则供给生物制药公司制成人血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因子等药品,献浆员可在献浆后从浆站获得一笔“营养费”。
也正因为金钱的介入,使见诸报道的“献浆”往往被蒙上了“卖血”这一不光彩的外衣。李武鹏(化名)便很不愿意提及曾经的卖浆往事,在得到不透露真实个人信息的保证后才愿意“随便说说”。他的第一次“卖血”早在15年前,家里穷,为了求学跟着村里人卖血浆。“上高中时常去,上大学后就很少了。因为大学生可以做家教,虽然收入差一点,但是‘出卖’知识比出卖血液更让我安心。”
自1979年单采血浆术第一次从天津中心血站开始试行后,献浆之风席卷全国,有政府背景的机构纷纷投身其中,有的是血站开辟采浆业务,有的省(市)则干脆由卫生局新建单采血浆站。198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单采血浆经验交流会统计,当年全国施行采浆术超过14万人次,1984年该数字已飙升至56万人次以上,而1985年更是突破了80万人次。
另一方面,与无偿献血相比,由于献浆中存在红细胞回输环节,这增加了献浆者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管理混乱带来的血液传播疾病在河南、安徽等地开始扩散,其中最为致命的便是艾滋病。彼时,各地的单采血浆站与血站,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与利益纠缠不清。2006年4月,卫生部等9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要求卫生部门与下属单采血浆站脱钩,将血浆站转由血液制品企业所有和经营。“政府从采浆行业离场,管办分开的原则似乎将血浆的双重身份区分了开来。”一位经历了当年浆站改制的业内人士说。
源头管理的市场与计划
卫生行政部门经过从经营者到监管者身份的转变后,血浆的利益属性凸显,浆站面临的监管压力陡然增大。使用“血浆”为关键词在卫生部网站查询,《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2011版)》等与浆站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而详细,然而其中关于鼓励浆站建设的描述非常有限。
卫生部负责浆站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解释,对于血浆站严格管理十分必要。因为历史上浆站出过问题,不能让浆站再出问题了。
然而对于浆站拥有者和运营者的企业来说,他们更为担心的是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手中的规划权:7月15日,西南某省发布规划,以“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为由,将该省原有的20家浆站缩减为4家。而知情人透露的理由是:“省领导认为,只有穷省才卖血浆,采浆大省与该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身份不符。”
国内某血浆制品企业负责人分析,浆站数量减少只是采浆量下降的一个原因。献浆者人群缩小和国内献浆频率过低是另外两个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上升和大量“卖血”的负面报道,以赚取“营养费”为目的的献浆员流失严重。此外,查询各国食品药品管理监管机构官方网站可知,美国规定的采浆频率为每周2次,欧洲规定为每月4次,而我国规定每2周1次,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采浆频率。根据《中国药典》的规定,我国献浆员每次献浆不超过580毫升,每月少于1200毫升,每年应少于12000毫升。综合以上因素,我国目前血浆采集量已长期处于不足状态。
建立稳定的血浆供应机制是破解当前“救命药”屡屡短缺难题的关键。对此,该负责人建议,首先,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制定规划,在严格管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地方新建单采血浆站;其次,国家应该宣传捐献血浆的积极意义,允许企业提高献浆报酬吸引人群献浆;最后,卫生部应进行科学调查,在保证献浆员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对献浆频率进行合理调整,有效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
血浆利用应重公益性
从临床上看,以血浆为原料的制品几乎都是“救命药”:人血白蛋白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应用范围广泛,有“黄金救命药”之称;免疫球蛋白有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的作用,主要用于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而凝血因子则更是保护血友病病人生命安全的“救命药”。
卫生部医政司血液处负责人申子瑜告诉记者,国内的血浆加工工艺落后也是造成国内血浆制品缺乏的重要原因。国际上大型血制品公司可以从同一份血浆中提取20多种有用成分制成药物,而国内生物制品公司的综合利用能力较差,且当前国内大多数公司还不具备凝血因子的生产能力,仅有不足20%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被提取。
根据各血浆制品上市公司年报统计,2009年全国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批签发数量占血浆制品总数的98.5%,而凝血因子仅占1.5%。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白蛋白和静注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技术已经较成熟,1吨血浆大约可得到2500瓶白蛋白(10克/瓶)和1700瓶静注免疫球蛋白(2.5克/瓶),提升空间已经很小;而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凝血因子,其生产技术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专家指出,生产技术落后的凝血因子对血友病病人生命至关重要,国家应该根据血友病病人管理情况估算所需凝血因子需求数,鼓励企业提高生产工艺,引导企业提高有限血浆的利用率,体现血浆行业的公益性。此外,目前已经有重组人血白蛋白、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问世,国内也已有企业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血白蛋白生产线,国家应该加大投入鼓励基因重组技术在血浆制品行业的利用,缓解浆源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