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科研人员在进行毒株种子批的制备工作。当日,来自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NYMCX-179A,从美国运抵北京,并经过通关、检验检疫等手续后,送抵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完成疫苗临床研究工作的北京科兴当晚启动了毒株种子批的制备工作,这标志着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并有望于7月底生产出首批疫苗。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4月中下旬起,源自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面对不容乐观的形势,中国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攻关,用科学的力量阻挡病毒的进攻,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
早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未传入中国时,有关部门即做出部署。4月30日,国务院召开的防控专题工作会议决定,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框架下,由科技部牵头成立防控科技组。
5月3日,“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科技组第一次联络员会议在科技部召开。会议提出应重点开展快速检测、防护装备和消杀药品评价、治疗药物评价、疫苗生产能力提高等研究。此后,防控科技组办公室又连续召开了快速检测、生物防护与消杀装备、治疗药物、病原学与流行病学、临床救治、疫苗生产等方面的研讨会,就科技攻关和技术储备的任务广泛征求专家和部门的意见、需求。
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也快速反应,开展流感防控工作。
快速检测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道防线。中国疾控中心下属的国家流感中心第一时间开始对此进行攻关,科研人员60多个小时持续工作,于5月1日晚成功研制出了灵敏、特异的通用性检测试剂盒,随即分批向全国流感网络实验室、传染病防治专项网络实验室等提供。
5月11日零点左右,在接到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标本后,国家流感中心和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立即又投入工作,连夜对标本进行核酸检测。11日5时,完成平行检测,结果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例输入性病例,科研人员只用了不到10小时就完成了一般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基因测序分析,为防控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快速诊断试剂、药物、疫苗、致病机理……短短一个多月,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目前,随着二代病例的出现,中国疫情防控形势随之升级。中国科研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争取早日为甲型H1N1流感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紧急启动“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应急科研项目”,课题包括“快速检测产品和技术评价与研发”“中国人自然免疫保护水平与季节性流感疫苗交叉保护效果评价”“流感疫苗生产企业产能扩大关键技术研发”“临床救治方案评价与病例资源集成研究”等。
作为防控流感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与生产被公众寄予厚望。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与生产能力。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疫苗专家指导组,为中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研发、生产及免疫策略提出了建议。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全国有流感疫苗生产资质与能力的企业做好联合生产的准备。相关疫苗生产企业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帮助下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直接沟通的渠道,一旦世界卫生组织发放毒株,便能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尽管成绩令人鼓舞,但科学家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变异特点尚不完全明了,加上国内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科研条件的限制,科研工作仍存在很大挑战。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面向当前的防控需求,更要着眼于今年秋冬可能出现的第二波更大疫情,做好技术储备,加紧药物研发,继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的科技支撑能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说。(参与采写记者:吴晶晶 崔静 周婷玉 孙闻 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