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赛备战中,如何保持运动员体能,是个复杂问题。其中,运动性免疫机能低下更是棘手。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康复中心主任矫玮及其课题组,在奥运会前破解了这个难题。
在一般人眼里,运动员是个健康群体,呼吸道感染等流行病发病率会很低。
事实恰恰相反。
矫玮课题组,用小老鼠进行模拟试验发现,小老鼠经过剧烈运动后,所有机能指标都发生了紊乱,免疫力也处在下降状态。接着,课题组在山西省自行车队进行试验,又首次在人体内发现,运动员体内平时含量并不高的免疫力抑制因子,在大运动量后会突然增高,抑制人体免疫力。
课题组在国际上第一个得出结论:大运动量和高强度训练,是导致运动员免疫机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这一发现,却给课题组提出了难题: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出现免疫机能下降,但通过什么方法才能便捷监测?
测量免疫力抑制因子虽是现成方法,但过于繁琐。首先要把小老鼠的活体脾细胞取出来进行分离,再取出淋巴细胞,加入标的物H3TDR进行培养,之后再用伽马射线读数,用放射物测量仪测出强度,最后再加入运动员血清,比较运动员血清免疫性的强弱。
尽管准确,但须无菌操作。许多运动队在封闭式集训中,很难在当地找到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即便是找到了,长达4天的检测时间,得出来的结果也已滞后。
2005年,课题组选择了几个方案:在人体身上分别检测了对淋巴细胞激活和反馈调节作用比较好的白细胞介素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唾液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等。但研究发现,当人体运动量加大时,其中一些细胞因子变化很小,一些细胞因子又变化很大,都不适应于检测。
经过反复筛选,课题组最终选定了比较适合检测用的白细胞介素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白细胞介素2无论是对细胞免疫还是对体液免疫的激活作用都非常大,一旦被抑制,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抑制它的物质则是可溶性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当运动员经过大运动量或高强度训练后,体内白细胞介素2就会增多,这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会随之增多与白细胞介素2结合,抑制白细胞介素2。如果减少运动量、降低训练强度,白细胞介素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便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虽然运动员体内的功能紊乱了,但免疫机制还处在可调整的范围内,如果不调整强度继续训练下去,白细胞介素2受体便会明显增加,使运动员免疫机制调节部分出现免疫血崩状态,产生疾病。
通过白细胞介素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之间的异常变化,课题组在国际上第一次用血清实时检测出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这个简便快捷的方法,只从运动员体内抽一点血,用一个常用的酶标仪,就能立即让教练员了解运动员的免疫机能状态。
为防止运动员在备战奥运会期间发生免疫机能低下,国家队自2006年开始应用这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