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国际奥委会宣布,美国男子柔道73公斤级选手德尔波波罗的兴奋剂检测阳性,这是奥运村开村以来第五例兴奋剂阳性事件,也是第一位在比赛中被查出使用违禁药物的选手。
伦敦奥运会落幕
一方面,自开幕以来,兴奋剂事件就如影随形。8月11日,国际奥委会宣布逮到了“大鱼”:意大利竞走名将阿力克斯·施瓦策尔在兴奋剂上栽了跟头,被查出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一种可增加耐力的药物。
另一方面,“被兴奋”事件也屡见不鲜。中国游泳天才叶诗文因成绩出色,被广泛质疑使用了兴奋剂,连世界顶级学术杂志《自然》也掺和进来,最后以道歉为这场风波和争执画上了句号。
在竞技体育中,反兴奋剂检查和使用兴奋剂之间如同猫鼠游戏一样,而且这场游戏会一直进行下去。
游泳天才被“兴奋”
当16岁的中国天才女子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在泳池里掀起“中国风”时,世界都睁大了眼睛。
即使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叶诗文除了优异的身体条件,加上刻苦训练和科学训练方法外,还动用了其他手段,但众多欧洲媒体均表示怀疑:叶诗文怎么会迅速提高成绩?怎么会游得比男子冠军罗切特还快?
在通过尿检基础上,国际泳联发表声明支持叶诗文的清白。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主席艾恩·隆格维斯特指出,不赞成将运动员成绩突然提高在第一时间便和禁药使用联系在一起,“这是在毁灭体育的魅力”。
8月3日,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将这场争议推向高峰。记者伊文·卡拉威撰写标题为《那些伟大的奥运成绩为何惹人怀疑》的文章,质疑叶诗文。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学术论战,在不到12个小时里,《自然》杂志网站收到了120多篇针对该文的评论。
8月7日,《自然》杂志向叶诗文道歉,并主动刊发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睐江的信件,证明伊文·卡拉威报道的荒谬。文章指出,叶诗文只有16岁,对于快速成长的少年来说,成绩在两年内大幅度提高很有可能,而报道臆测提高是“异常”的,本身毫无根据;其次,把罗切特和叶诗文最后50米的速度进行比较并不科学,罗切特在前300多米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已经耗用了很多的体力,而叶诗文在前300多米一直落后,最后100米的自由泳是她的强项,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双方当时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
南方医科大学王冬副教授指出,作为一本权威学术杂志,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发布这样的报道很罕见。显然,叶诗文是“习惯性有罪推定思维”的受害者。
兴奋剂事件屡见不鲜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宣布,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前6个月就对运动员进行药检,107名涉药运动员被逮住。本届奥运会上,阿尔巴尼亚举重选手普拉库是第一只被逮住的“老鼠”,他被查出司坦唑醇含量超标,此类药物多用于增加肌肉力量、减轻疲劳和促进体力恢复。
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比赛历来是兴奋剂的重灾区,这些项目大多是比拼速度、耐力或爆发力,因此在奥运会最后几个比赛日,抓出的“兴奋”运动员越来越多。除了阿力克斯·施瓦策尔这样的“大鱼”,国际奥委会还公布“翻旧账”的兴奋剂处罚:今年41岁的美国自行车运动员泰勒·汉密尔顿尿样没过关,被取消了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男子个人计时赛冠军。
目前还没有中国运动员栽跟头。此前,中国奥委会公开表示对兴奋剂“零容忍”,并加大自查自纠。记者在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网站上看到,今年6月8日,该中心公布了今年1月1日至6月5日的兴奋剂检查结果,查出兴奋剂事件4起,其中辽宁省女子游泳运动员李哲思的检测结果呈肽类激素(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阳性。
此外,为防止运动员误食兴奋剂,中国国家队运动员食用的猪肉均由国家体育总局提供,因为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也被列为禁药。
据了解,本届奥委会采取了极为严格的兴奋剂检测政策,将进行大约6250例药检,这意味着改写了北京奥运会创下的4770例奥运会历史上兴奋剂检测数量之最。
猫鼠游戏难以停止
科学界认为,在新技术下,猫抓老鼠并非没有难度。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运动员使用禁药的方式、方法更加隐蔽,这也是反兴奋剂组织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专家介绍,大多数兴奋剂来自于普通药物,比较好逮。比如万托林(沙丁胺醇)属于激动剂,用于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是当今临床上治疗哮喘的主力药物,大剂量使用也能增加肌肉强度,起到和蛋白同化制剂完全相同的作用。但是一些新技术有望对兴奋剂检测产生颠覆性挑战。比如随着生物工程研究的进展,有朝一日“基因兴奋剂”或许在运动员身上得到体现。“基因兴奋剂”将通过细胞、基因、遗传物质或改变基因表达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虽然不少人认为,“检查出来的是兴奋剂,检查不出来的是高科技”。但实际上一旦有运动员服用了禁药,在将来的日子都不会过得踏实。
根据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目前的规程,奥运会运动员提交的血、尿样品将保存8年,一旦有更先进的检测方法或者接到举报,国际奥委会将随时再次检测样品。这样长时期保存标本将给运动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意味着一旦涉药将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