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行业资讯 健康常识 在线商城 客户服务 金卡查询 接种门诊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市新闻 >>正文
家长都有完美小孩期待症
来源:摇篮网 发布时间:2010-01-29 浏览:

关键词:早教期待

摘 要:要做个正常的深圳小孩越来越难,6个月就被拎去上早教课,2岁要能用英文背诵《床前明月光》,3岁就该上MBA学习理财……这在深圳都不是特例。相反,什么?!这个小孩5岁了居然还没上过音乐课、美术班?7岁了居然还没开始学舞蹈、学钢琴?这个时候旁观的家长心中的潜台词必然会是:“你们家经济条件是有多困难?”

  竞争从娃娃开始,这种说法已经过时,随着胎教地普及,教育竞争从胚胎就已经开始。深圳家长大多认为应该提前储备教育知识,从怀孕,甚至从准备怀孕的那一刻,就展开了彼此的教育知识竞赛。在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对孩子的人生介入过多的“直升机父母”、开始反对把育儿变成产品开发的“过度教育”时,深圳严峻的升学率、高龄父母和独生子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是家长太过于追求完美,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得已而为之?充分教育和过度教育的边界究竟如何判别?

  1 理论研究越科学、越艰深,教育越迷信?

  有位家长在房网发帖,说自己宝宝6个月已经认识300字,会做10以内加减法,在网上引起轰动,无数家长跟帖讨教秘诀,恨不得和对方交换小孩。但从这些交流帖中,明显发现,深圳家长并非纯属盲目追求知识数量,而是动辄摆出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比如杜曼闪卡、比如蒙特梭利,他们的每一个举措都有理论出处。深圳家长的教育已经不再依靠上一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直觉,事实上,是科学和权威。

  冯德全、孙瑞雪,这些名字对家长来说,比老友还熟。早教书籍一直是深圳市场持续热卖的品类,深圳购书中心数据显示,最近畅销的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深圳第一家早教机构出现在2001年,不到10年,深圳的早教机构即从一家发展到上百家。如同早教的概念从幼教中分离并成为一个独立体系那样迅猛,蒙特梭利、奥尔夫或PA T几乎成了家长选择教育方式的指导原则。

  事实上,崇尚权威教育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当研究者宣称他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暂时帮助提高IQ分数,有时高达九个点之多时,乔治亚州每个新生儿跟着妈妈从医院回家时,都会收到政府送的一张C D,名为《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随着教育研究的日益宽泛,家长了解的、可选择的获得知识的方式、途径增加,必然会导致教育体量的同步增加。有资料显示,1981年到1997年,美国6到8岁的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下降了25%,家庭作业却增加了一倍多。以往游学最多从高中生开始,但已有培训公司在计划推出针对小学寒暑假的各式“游学团”。据说,台湾有学校甚至办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科学游学团。其它还有诸如从婴儿开始的皮纹性向分析、透过婴儿的指纹判断是艺术型或领导型人物的咨询……这些衍生教育产物和科学研究的泛滥,尽管在一般人看来,未免有迷信权威的嫌疑。但如果你去问一个家长,那他十有八九会像3岁男孩轩轩的妈妈,第一反应就是:“深圳什么地方可以提供这些服务?我一定要带宝宝去。”

  2 过度教育建立在雄厚经济基础之上?

  据天线宝宝早教机构对深圳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深圳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会考虑到的因素,排名第一的并不是收费,而是设施,接下来分别是师资、教育理念、距离,第五位才是费用。深圳连锁早教机构大多在新的时尚ShoppingM all内或中心区附近选址,硬件设施上不惜血本,环境豪华得直逼星级酒店水准,面积至少在1000平方米左右。诸如金宝贝、天线宝宝、卓能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环境国际化,而拓展训练式的天才宝贝则直接打出儿童MB A的旗号。这些教育背后的不菲成本可想而知。

  但家长们说了,“45分钟200块,很贵,贵得让人想哭,但烧钱也要上。”作为家长,总想给宝宝最好的,而最好的容易总是与最贵的直接对应。几乎是深圳目前早教市场价格最高的金宝贝,常年人气基本都可以用爆棚来形容,候课大厅几乎满座,约课程都可能因为宝宝太多约不上,让人不得不感叹,深圳家长有钱啊!深圳家长也许不是最有钱的,但绝对是最舍得教育投资的,6个月上亲子班,收费1小时200块,有的从龙岗、宝安千里迢迢到罗湖,有的搭巴士坐地铁,他们擦了擦汗说:“每周上一次200块,一个月才800,没事!”经济条件相对更好、教育购买力强是否深圳家长对教育更狂热的因素之一,不得而知。但如一位刚开始上3个月亲子班的爸爸所说,“你让宝宝上了金宝贝,就等于跟别人说,看我有钱,多重视教育!”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就跟书架上不堪重负的精装书一样,成为换取肯定的装饰之一。

  3 全方位发展是民主还是另一种专制?

  深圳一家五星级幼儿园万圣节晚会,几乎达到C C T V水准。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已经有小李咏的主持范儿,小宋祖英的演唱范儿,小沈阳的搞笑范儿,一个个都很满意。每个小孩都必须唱练坐打全面精通,都必须是三栖的。深圳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纯外语教学,至少也要有几个外教的早教班,并且强烈要求所有幼儿园都应该开设外语课,以应付全球化挑战,提早培育国际化思维。一位教育一线的资深教师形容说,现在的家长都幻想自己的小孩是十项全能,他们随时随地、每个细节都在展开攀比:孩子在穿鞋,家长忍不住督促:快点啊。孩子在做操,家长看了也要吆喝:使劲啊。当几个小孩在同一个空间里的时候,你能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谁谁谁的衣服都穿好了,你怎么还在磨蹭?”“人家都喝两杯牛奶了,你怎么一杯还没喝完?”“你看,人家洗杯子洗得多干净。”小孩要会自己穿衣服,认字要多,就连打招呼声音小了也不行。就连小S和一票明星妈妈都在《康熙来了》上承认,现在的家长都是“攀比狂”,甚至谁家小孩子见了生人打招呼比较快这一点都要比。总之,家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都要培养全能人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两个原则:第一,不能比任何人差;第二,什么都不能差。

  尽管每个早教机构都说,问“学这个有什么用”的家长现在越来越少了,家长们众口一辞地表示只是希望孩子能在和同伴的互动中快乐、健康、自由地长大。但是呢?每当小朋友比老师的挥手、摇胳膊的示范动作慢了半拍,坐在他们身后的家长已经着急地要帮忙拉起他的手来挥舞。真的只要他快乐、健康、自由吗?还不是一样怕就他一个人落后了怎么办?他没有别人学的好怎么办?

  但家长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在攀比,相反,深圳家长以60后、70后为主体,大多是学历之上体制和权威教养下的产物。他们往往很早就立志要以不同于父辈的权威教养,创造出民主的教养观。而所谓民主和开放,在他们看来,就是全方位发展。为孩子报名诸多培训班的家长,最强壮的理由就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与技能”。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赵卫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家长都希望小孩兴趣多样化,但实际上,过于泛化,反而没有一样能持续。没有中心兴趣是可怕的。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就已经解析过,智力一方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所有人的能力发展都有主导型,是有偏向的,如果避实就虚,只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强化的能力,并非一定就是孩子本身最有潜力的方向。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学系教授于长江所说,这一代父母容易将自己追求未遂的理想让下一代承担:我的画画兴趣被应试教育扼杀,我的孩子一定要想画就画;但你自己放弃奋斗,凭什么交给孩子?另一种情况则是父母很成功,对孩子要求更高:我赚了1000万,你要赚1亿。家长们以多样化载体体现的民主,其实更像是一种伪饰的民主,父母始终未能尊重孩子的独立主体。

  4 家长迫不及待的焦虑从何而来?

  37岁的章力宏,为了让孩子多看书,把家里的电视卖了,直接告诉孩子:我们家没电视。32岁的吴昕每天都会更新孩子的成长博客,“我认识的妈妈里,十有八九都有育儿博客或开过育儿帖,每人至少加入了2个教育Q Q群。”她觉得自己对教育的关注相对其实十分初级。某二年级班上办迎新会,不过只是30个小孩的自娱自乐,但活动一结束,妈妈们立刻围上方才弹钢琴孩子的父母:你家儿子弹得真棒,从几岁开始学的,怎么练的,哪位老师教的,能不能介绍一下?但凡有些口碑的学校,诸如莲花二幼,按家长的说法,就是“挤破头都要进”,据说只是为了上那里的亲子班,每年报名前一天,凌晨3点去排队的家长都大有人在。深圳家长对教育热忱不容小觑,他们不断寻找各种途径,试图填满孩子的人生,各种成人学习的“幼儿版”正是应这些需求而生。

  学历竞争显然是家长们焦虑的根源之一。据业内人士透露,深圳中小学的升学淘汰率很高,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本地大学目前还只有一所,大约只有50%的初中生能上高中,其中又只有10%能上重点高中。有经济条件的家长需要提早谋划出国打算,工薪阶层则必然从一开始就无法放松教育。于长江表示,深圳家长大多都是移民,靠打拼出身,人生观其实不同于内地,对社会转型的感触更深,让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愿更强烈。

  过度教育与全职妈妈的日益增多不无关系,因为以前是不可能有一位家长成为小孩子的“教育经纪人”,全权负责小孩的教育事务,这无形中会给小孩形成一种压力。因为全职妈妈牺牲了自我价值,而将价值都寄托在小孩身上,小孩的“成败”就与妈妈的价值感直接挂钩,这种情况下,全职妈妈将更难接受小孩的不完美。于长江说,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现在还形成了一种“新封建家族”,隔代抚养,节奏倒过来,老太爷被伺候,老太爷伺候小娃娃。四个老人退休后,注意力都在小孩身上,小团体酝酿出一种要培养出全才的情绪,给了小孩更大的压力。园岭小学副校长李志萍将此现状比喻成去体育馆看球赛,一开始所有人都是坐着的,你当然也能安心坐着;但问题是,现在大多数人都站起来了,那么,你到底是站还是不站呢?

  5 社会喜欢什么,不是教育的依据?

  “深圳家长误以为全球化就是知识的竞争,其实更深的层面是人格上的竞争,心理素质的竞争,甚至是体魄上的竞争。”过度教育和教育不到位的同时存在,令于长江感到有些遗憾。我们的小孩知识储备上确实很强,但我们输了什么?想象力,以及对自己的真实认知。薛涌曾在其专栏中提到中国大学生选专业问题———中国学生20岁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想揣测社会喜欢什么。

  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度教育的“直升机”父母就像是启动了教育食物链的改变,父母的观念改变了老师的态度,老师态度影响孩子的动机。新锐早教专家小巫将完美小孩期待症归咎于父母是否有远见。“不要着急定义孩子”,小巫说,“我们不要比赛小孩小时候有多牛,要比的是整个人生过得是否充实,是否幸福。”这与台湾教育专家陈荣二的观点很接近。陈荣二认为,家长的痛苦源自没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一旦坚信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价值,父母就能学会接受与放下。

  所谓神童教育,小巫最看不上,直接说,那都是被家长的急功近利培养出来的“小怪物”,过早地被强行输入知识,长大后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不能创新,不能打破常规,注定成为一个塞满别人观点的“麻袋”。“早慧对人的一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她自己的儿子Sam最让小巫得意的,不是学习有多优异,而是他的四任老师都像经过了统一培训,背台词似地说:“Sam就是我想要的那种孩子,他有领袖才能,有同情心,有恒心,够独立。有这样的学生,我非常幸运。”

 
会员登陆 USERLOGIN
 数据加载中...
相关信息 XIANGGUANXINXI
Copyright 2009-2010 Child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Xml/Wap]